淳安青少年活动中心合同...
淳安县临岐青少年宫招募...
淳安青少年活动中心招聘...
关于招考淳安青少年活动...
淳安青少年活动中心招聘...
2021科技节获奖名单公布
淳安青少年活动中心兼职...
【招聘】淳安青少年活动...
2014上半年校外活动展示
2014年流动少年宫唐村、...
汾口青少年宫优秀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首页 >教育科研 >
初中生道德认识发展及其与自我中心思维关系研究
作者: | 发布时间:2011-10-27 | 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数:2076

摘 要:通过课题研究,在了解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同时,我们试图去探讨自我中心思维方式与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否存在关系?如果有,那具体是怎样的?并提出新的德育工作的思路。研究表明:(一)当前13-16岁的初中生中,道德认识水平以第三阶段的居多,较高水平的道德认识人数比例不大。(二)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对个体的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对第一和第三阶段的发展影响较大。(三)在初中学校,通过克服自我中心思维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道德阶段的发展提高。

关键词:初中生  自我中心  道德认识

 

一、问题提出

  近些年,随着就业和升学压力的增加,伴随着网络的兴起与飞速发展,在青少年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很多人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不用说个人理想。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同时,在六中全会之后,党中央也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到了战略高度。在这样的形势下,全国中小学校重视起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我们知道,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儿童道德行为成熟的一个先决条件。对于初中生而言,其道德认识处于那一个水平,就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处理有关道德的问题时,只能以相对应于认识水平的道德行为出现。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家长、教师往往以一种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这就容易形成一种错误的、不公平的评价和认识。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为了能对学生的行为有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我们就必须先明确其道德发展的阶段水平。而在这一方面,柯尔伯格的认识-发展理论中第二部分关于人们的道德发展阶段水平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划分无疑是我们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他指出: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不同阶段:

水平Ⅰ   前习俗道德   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2: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水平Ⅱ  习俗道德   阶段3: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一致或好孩子为定向  阶段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水平Ⅲ   后习俗道德   阶段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人的道德发展就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

  柯尔伯格在其论著中也还指出:道德认识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与基础。我们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个体道德认识水平向更高一阶段的发展,道德认识的新阶段可引导生成新的行为。因此,促进道德认识的发展无疑是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同时也是一条主要途径。

  因此,为了开展好道德教育,除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不断实践之外,寻找一种新途径、新方法已显得十分重要。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试图去探讨这样几个问题:一、当前初中学生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到底怎样?二、柯氏曾指出,角色承担(又称角色采择,指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别人的态度、察觉别人的思想和情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影响道德判断(即道德认识)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初中时期,学生出现了自我中心的特殊思维方式,它会对学生的判断推理和角色承担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作了一个假设:在初中时期,自我中心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会影响个体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而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研究,来了解 自我中心与道德发展有无关系?如果有,具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通过克服自我中心能否促进道德阶段发展?从而在研究的基础上,为德育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并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二 研究方法

(一) 被试

  选取黄岩某初中的初一、初二年级各两个并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四个班级随机抽样,抽取了初一学生108名,其中男生61名,女生47;初二学生101名,其中男生53名,女生48名。

(二) 研究材料

  两份问卷,包括前测和后测。前测问卷由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自编的自我中心倾向的问卷,正式施测前,抽取随机抽取20人测验,对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并作相应矫正,问卷分半信度a=0.71。另一部分为道德发展阶段的判断问卷,此问卷直接采用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问卷。后测的问卷,自我中心部分没有改变;在道德判断方面,只是问题设计作了一定的改变。题型均为选择和简答两种。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大量的情景故事、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主题;还有几位参加研究的老师自备的教案和班会课书稿。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由两部分组成:

实验一: 利用问卷测试,依据测验结果,我们将学生依自我中心倾向和非自我中心倾向分成两类,以年级为单位,分别比较在两种倾向中,各道德发展阶段上的人数差异是否显著。从而分析自我中心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有无影响,如果有具体阐述它们间的关系,并作理论上的探讨。

实验二:依据前测结果,对于自我中心倾向的学生,我们以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人数为标准等量分配成两组,以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利用改变思维方式和提供角色承担机会等方法,对其进行自我中心克服教育;另外一组,作为参照组不予以处理。目的是为探明,克服自我中心对促进道德认识水平发展是否有效。

而对于非自我中心倾向学生,我们利用课堂,直接采用道德讨论的教育方式,目的只是提高其道德认识水平。并在研究之后,简单比较道德讨论教育的效果。

研究的总操作图式如下:

 

                                 自我中心克服教育(部分学生)

 自我中心倾向     (改变思维方式和提供角色承担机会)

               (明确其道德认识水平)   作为参照组不予处理(另一部分学生)

                                 

问卷前测                                                             后测

          

      非自我中心       道德讨论教育

               (明确其道德认识水平)    (道德讨论教育)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的前测在初一年级发放问卷108分,回收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90.7%;初��年级发放101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为95%。研究的结果与相应讨论如下:

(一)研究结果:

1  各年级自我中心和非自我中心倾�蜓�生道德发展水平最初分布概况

1   初一学生自我中心与非自我中心倾向人数及其道德阶段分布

性  别               道      德       阶      段

         男   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自我     16   12        8(29%)    0(0%)   12(43%)    1(4%)     2(8%)    5(16%)

非自我   42   28       12(17%)    4(6%)   27(38%)   11(16%)    5(7%)   11(16%)

总 计      98             20       4      39       12       7       16

注:1、刮号内数字为各阶段人数在各自总体中的百分比(下同)

2    初二学生自我中心与非自我中心倾向人数及其道德阶段分布

性  别               道      德       阶      段

         男   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自我     24   22       4(8%)     3(6%)   26(57%)   6(13%)   3(6%)    4(8%)

非自我   27   23      11(22%)    3(6%)   18(36%)   7(14%)    3(6%)   8(16%)

总计       96          14        7      44       13        6       12

从表1、表2的总体来看,当前初一、初二学生的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其分布以第三阶段上人数居多,其次基本上是第一、第六、第四、第五和第二阶段这样一个由多到少的分布,这与前人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也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及思维发展阶段的情况。

  具体的从表1来看,将同阶段的自我中心倾向与非自我中心倾向的学生作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各个阶段上的比率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第一、三和四阶段上的差异稍大。利用两独立样本的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我们发现,第一阶段上的两比率差异较为显著(1.96<Z=2.11*<2.58,0.01<P<0..5);第三阶段(Z=0.46<1.96,P>0.05)和第四阶段(n=28,x=1,查表95%的置信区间为0-18%0<17%<18%)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另外,如果我们在两种不同的学生群体中,对六个不同阶段的学生比率作比较。我们可发现,其中道德发展水平处于第三阶段人数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各个阶段,然后依次是第一、第六,第五、第四、第二阶段,这与总体的分布情况是基本一致的。

  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初二年级学生自我中心和非自我中心学生的人数分布基本相同,利用卡方检验表明两者无显著性差异(X2=0.16<X2(1)0.05=3.84,,P>0.05),即初二年级学生中自我中心与非自我中心的学生分布是相同。因此,从具体的道德阶段上去对两个样本进行比较,如果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就需要去讨论产生这些差异的具体原因。

  表2中在第一和第三阶段上,自我中心和非自我中心学的比率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经检验,第一阶段自我中心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自我中心的学生,这种差异是较为显著的(n=46,x=4, 查表95%置信区间为3%-21%22%>21%);同样在第三阶段上,自我中心学生所占比例则明显高于非自我中心倾向的学生,并且与其他阶段相比也远远高出,可以说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极为显著。(1.96<Z=2.08*<2.580.01<P<0.05

2  自我中心学生和非自我中心学生不同教育前后的比较

为了探讨通过克服自我中心教育是否可以促进道德认识的发展,在前测之后,我们将自我中心倾向的学生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并且尽量在分组时做到使每一个道德阶段、每一个年级段上的人数尽量均等,而对于性别因素我们不作考虑。分组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详细数据见表3

3   实验组与对照组研究前后道德发展水平比较(自我中心倾向学生)

                               道      德      阶      段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实验组后测           2        2        10        8        9         7

参照组后测           5        3        14        5        4         6

 注:表中相同的数据代表的对象基本是有变化的,但在表中我们不易表现

  在实施教育之前,实验组人数为38人,参照组为37人(均为自我中心倾向);应该说在作均等分�橹�后,两个组最初的分布情况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在通过一系列教育之后,经测验实验组自我中心倾向者还有4人,可以说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对于这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忽略不计。而参照组由于没有接受针对性的教育,后测时仍有29人是自我中心的倾向,变化     图一  实验组和参照组教育效果对比

并不明显。 

  教育后两组人数在各道德阶段上的分布的情况,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在实施教育之前,两组各阶段上的人数是均等分配的,因此其图象分布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在图一中,实施教育之后,两组各道德阶段上的人数分布有了一定变化。在第三和第四阶段中间位置两条线相交,以交点为界,左边一至三阶段实验组的人数分布少于参照组,右边四至六阶段实验组的人数又多于参照组的人数。这说明,克服自我中心的教育对促进道德阶段的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特别是对第一和第三阶段而言,作用尤为显著。促进低水平道德阶段向更高水平的发展,这便是我们道德教育的目的。

4     学生在道德讨论教育前后各道德阶段人数比较(非自我中心学生)

                            道       德       阶       段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前测水平        23        7         45        18        8         19

后测水平         7        14        17        39        19        24   

尽管从一个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中未必就一定能预见他未来的行动,尽管一个人的道德行动未必就是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必然结果,但是从道德行为本身是一种自觉的决策过程来说,道德观念上的成熟应该预示着道德行动上的成熟。从这一点出发,道德认识发展学者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一个人学会在面临矛盾冲突的道德情境中作出自觉的道德决策。只有经过持续的教育训练,才能使一个人逐渐成为一个道德上真正成熟的人。因此,我们利用两难故事通过道德讨论教育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这对促进道德认识发展是有很大作用的,具体结果见表4。因为这不是我们的研究重点,而且前人在这方面已经作了充分的研究有详尽的阐述,这里就不再讨论。

(二)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在表2中我们发现第一和第三阶段上,自我中心和非自我中心学的比率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在第一阶段,自我中心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自我中心的学生;而在第三阶段上,自我中心学生所占比例则明显高于非自我中心倾向的学生,并且与其他阶段相比也远远高出。

  在柯尔伯格道德阶段的判断中,第一阶段是以惩罚和服从为取向的。处于该阶段上的人,他们在作出判断时不考虑他人利益,或没有想到他人与自己的区别,不会将两种观点联系起来。行动时考虑的是物质利益,而不是依据他人心理上的看法。主张海因兹(测量所用故事内人物)该去偷药的人认为,去偷药并非不好,他一开始就请求付款的。他并不想拿其他的东西,而且他拿的本不值很多钱。主张他不该去偷的主要理由是未经允许去拿这是偷,偷盗是犯法的,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但是无论赞同还是反对,这些想法都未考虑海因兹的意向,而只是从自己的喜好与避免惩罚去思考。应该说这是属于一种自我中心倾向的特点,按这样的推理第一阶段上自我中心的学生所占比例应高于非自我中心的学生所占比例,但这与调查结果相反。对于这一点,我们找不出合适的理论依据去解释,因此还有待与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而关于第三阶段上,自我中心学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自我中心倾向的学生,并且与其他阶段相比也远远高出。我们可以作如下解释:自我中心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它在幼儿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在初中生思维中再度出现的自我中心与幼儿时的自我中心具有本质的区别。初中生已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能够分清现实与想象的区别,能够了解和考虑别人的思想。虽然是这样,但是一旦他们在思考或进行判断、推理时却总是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的影响。因此,当他们考虑海因兹的事情时,他们首先站在了海因兹的位置上,并明确了他作为丈夫的角色与义务。在这样的一种丈夫与妻子的情感影响下,他们认为海因兹该去偷,毕竟他只是做了一件好丈夫应该做的事,人们不能离开他对妻子的爱来责备他,这便是典型的第三阶段的观点。虽然有人会想,非自我中心学生不也有类似的观点?但我们很容易理解,相比较而言,对于自我中心学生来说,他们是更容易倾向于这样一种推理判断的。因此,对于在第三阶段上自我中心倾向的学生明显比非自我中心学多,并且在自我中心倾向的组内,第三阶段的人数也比其它各阶段多的这一点,我们便非常容易理解。

另外,从图一中我们也还看出,通过对学生进行自我中心克服教育对促进第一和三阶段向更高阶段水平发展具有明显的作用。这其实进一步支持了上面的研究与讨论分析。

 

四、研究结论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发现:(一)当前13-16岁的初中生中,道德认识水平以第三阶段的居多,较高水平的道德认识人数比例不大,有待于教育提高。(二)自我中心这样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对个体的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它的影响不能说是消极也不能说是积极,主要是对第一和第三阶段的发展影响较大。(三)通过克服自我中心教育,可以起到促进学生道德阶段发展的作用。但需明确一点,单从本研究来看,这种作用只限于初中(特别是初二)这一特殊阶段,并且也还只是针对第一和第三阶段的学生而言的。(四)在初中学校要进行道德教育,除了以往的一些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自我中心克服教育法,先促进部分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研究中还有一个问题有待解决,按理论上的推理,第一阶段上自我中心的学生所占比例应高于非自我中心的学生所占比例,但这与调查结果相反。究其原因我们未能找到合理的解释。期待今后有相关的研究,能给予阐述。

 

五、研究的反思和建议

  在研究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后测问卷中有一些学生的回答存在着两种情况。当问及海因兹该不该去偷药时,有一类人他们主张去的认为,妻子危在旦夕,做丈夫的应该想尽办法去救。这是典型的第三阶段的推理判断。然而,当问及如果是他自己碰到这样的问题�岵换崛ネ凳保�他们都认为不会。因为偷盗是犯法的,要受惩罚的,弄不好还会有生命危险。这反应方式似乎又回到了第一阶段,这一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自我中心倾向的学生身上。另一类人,认为海因兹不应该去偷,因为虽然他救妻子是对的,但偷窃总是错的。他应该遵循行为准则,不能因处境特殊而感情用事。这种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取向,显然是第四阶段的特点。但当问及如果是自己该如何处理时?他们都认为应该去偷,因为他们是自己的亲人,如果不救那会受良心的谴责,亲人、朋友就应该有难时积极帮助。这又是属于第三阶段的一种反应了。

  以上的现象,其实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道德阶段与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之间,并不存在单一的因果关系,道德认识的发展并不能决定道德行为的发展。但总的来说,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较成熟的道德认识比之较不成熟的道德认识来将对道德行为发生更为积极肯定的作用。

在这样的认识之上,我们想,虽然促进道德认识发展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但我们认为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并不就意味着德育任务的完成,学校应在其相应认识发展水平上,对他们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作相应的引导与教育。为此,结合研究结果,我们对德育工作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道德教育应先明确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现状,应富有针对性   

  柯尔伯格研究证明,对学生进行道德原则的讲解,如果过高地超越了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向他们介绍超出他们本身发展阶段以上的道德判断是没有用的,这只会培养说空话。他们只能理解或同化比他所处水平高一级的道德判断,因此,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时,首先要了解其道德发展已达到的水平,然后进行一些与他们水平相匹配的教育讨论,使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其实并不难做到,但实际之中却很少有人这么做。

(二)利用自我中心的克服,发展道德认识水平   

  道德教育除了利用传统的一些方法,直接进行道德观、价值观的宣教之外,在初中阶段可以通过自我中心的克服教育,如角色扮演、课堂情境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手段,去克服自我中心倾向;通过多彩的活动、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劳动中发展自己的道德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

(三)在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上,创设条件,开展多种道德教育活动  

  柯氏认为,道德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结果。道德发展是被相互影响决定的,既有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也有儿童们自己的相互影响,道德成长依赖于多种社会任务的积极参与。因此,在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水平上,要想促进相应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等的成熟,教师必须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去努力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日常的各种事件,普通的道德问题,报刊上的故事或书籍上的一些事等等,使学生参加讨论高一水平的各种社会道德问题,激发他们去发现更高阶段的道德标准,并在自己相应的道德判断水平上,去促进稳定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魏贤超.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附录:

     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u这是一份关于中学生思维方式,调查的结果没有好坏之分,只为教育科研之用.我们不会将你的回答让别人知晓,所以你务必如实、认真地回答,因为真实性对我们的研究很重��。本问卷由选择题和问答题组成,选择题请依你的情况在题后相应的(  )内打“√”;问答题请依你自己的想法尽可能详细地表达清楚.如果你已明确调查目的和作答方法,那么你可以作答了.谢谢你的合作�u

年级            姓名              性别              年令

一、 选择题

1、  你做任何事情,通常都是慢条斯里而自信吗?     

2、  你认为别人很难信任吗?

3、  当我与别人观点有分歧时,我总认为我是对的,而且会尽量去找证据证明我的观点,而不是去考虑别人的观点是否正确。

4、  在公众场所我会感觉有很多人在注意我。

5、  我觉得我喜欢的东西别人同样会喜欢的。

6、  如果有人要求我改变自己的习惯和想法,我会觉得很难受。

7、  我经常会因动怒而责骂别人。

8、  我认为正确的事情别人也会认为是正确的。

9、  我感觉在自己的班里,我的言行举止有很多同学在关注。

10、我觉得别人关注我,那是因为我比较独特。

11、我认为我感觉受到的痛苦和喜悦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

12、我总感觉有人在后议论我。

13、我常常会关注我发型、服饰等与自己外形象相关的方面。

14、如果有人看着你做事,你会感到不高兴吗?

15、当我因做错事而感到自责时,我觉得别人好象也在责怪我。

 

 

二、 问答

  从前在欧洲,有一位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剂师经10倍于成本的价格2000元出售该药。病人的夫因海因茨就向每一位熟人借钱,但总共才凑得药钱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夕,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坚决不同意。因些,药剂师绝望了,夜里闯进该药店为妻子偷了药。

1、  药剂师该不该去偷?为什么?

2、  如果病人是他的一位朋友,海因茨该不该去偷药?为什么?

3、  如果那时是你碰上这样的情况,你会不会去偷?为什么?

浙ICP备06041433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220号